` 6月1日晚,研究生会主办的“国学大讲堂”(第二期)在中心校区逸夫教学楼六阶教室举行。本期主题是:“儒侠互补”与当代社会“武侠热”解读,主讲人是文学院马大勇教授。马大勇教授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授方式,结合武侠小说的产生、发展对中国“侠文化”的精神、气质进行了精采的解读。
讲座以“侠文化”为主题,以“武侠小说”为线索,其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侠是中国文化的的独特范畴;侠的意涵迁变与“儒侠互补”;对当代社会“武侠热”的观察体会。开篇马老师即提出,“侠”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范畴,虽然全世界的文化中都有侠现象出现,但是“侠文化”却仅为中国所有。侠,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气质。他认为“侠文化”内涵的发端与形成都与中国的儒学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提出了“儒侠互补”的概念:以儒为体,以侠为用。讲座的过程中,马老师对于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武侠小说颇为推崇,因金庸小说的内容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中华文化,他将称此为“中国文化入门级的小说”,“古龙是江湖中人写江湖中事,金庸是江湖外人写江湖中事”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针对当下武侠影视剧的风行热潮与武侠小说的日渐势微的鲜明对比,马老师也给予了独到的解读。讲座中马老师反复强调了他的文学价值观:没有雅文学和俗文学,只有好文学与坏文学。他对于所有的当下盛行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式的评价也都基于这一原则。同时也以此为基础对“武侠小说导人入歧途”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态度: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但是不能因噎废食。
讲座一共进行了两个半小时,马老师的讲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场的同学们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气氛活跃而愉快。讲座之后,马老师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涉及有中国文学的未来走向、武侠小说的出、儒侠互补更深层的内涵、金庸其人究竟该如何评价等,对于老师精彩的回答同学们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