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4月25日下午,吉林大学研究生会、吉林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吉大研究生新媒体中心、《吉大研究生》报、《秋泓》杂志社等校级研究生团学组织和部分培养单位研究生会代表走进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第一个通讯站旧址——二道沟邮局旧址开展“振兴路上,研途同行”主题研学活动。

寻访红色地标 重温初心使命
坐落于宽城区一心街的二道沟邮局旧址,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式二层小楼。始建于1898年至1904年间,于2008年修复,修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第一个通讯站旧址占地面积约215平方米,建筑面积146平方米。1924年,共产党员张锦春以邮务生身份为掩护,在此建立地下通讯站,代号“弓长之”。作为党中央与北满党组织的联络枢纽,这里不仅传递党的文件,更成为护送任弼时、赵世炎等革命领袖的重要枢纽,成为长春革命星火燎原的起点。


触摸历史脉搏 感悟精神伟力
展馆共有一条铁路传播真理、一群赤子引领时代、一点星火终成燎原、一次合作镜鉴历史和一种精神百年流芳五大主题展区。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驻足于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前,聆听张锦春传递情报、护送同志过境的动人故事。1921年10月,中东铁路传入的《北风》报首次将马列主义带到长春,这张泛黄的报纸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早期传播。1925年“五九”国耻日游行中,省立二师学生高举标语,唱响《勿忘五月九日》,这场由恽代贤等进步教师领导的游行,是长春首个有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展现了学生觉醒精神。张锦春以邮差身份穿梭于长春与哈尔滨之间,其孙辈捐赠的手表、大衣等遗物静静诉说着当年的隐秘斗争。百余张图片和实物展品将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早期革命斗争历史画面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到革命先辈们创业维艰的奋斗历程,感悟到他们信仰坚定、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这座曾点亮东北革命星火的“红色枢纽”,如今依然在喧嚣都市中静静矗立,它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可以蛰伏于方寸之地,亦能迸发于时代洪流。临初心之地,明初心之誓。此次研学活动使同学们深刻体悟到这座红色地标承载的革命历史与精神财富,深入学习了支撑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持革命的精神力量。相信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吉林大学研究生会
2025年4月27日